2024暑期登峰计划 | 同济大学未来建造线下研学营活动回顾
7月26日至7月29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携手登峰平台成功举办了“未来建造线下研学营:创新引领,智造未来”主题活动,为来自全国各地51名对土木工程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子提供了探索建筑科技前沿、交流设计理念、实践桥梁模型创作的宝贵机会。
本次活动精心设计了多项活动内容,包含开营仪式、结营仪式、校园建筑主题游览、“未来建造”系列主题讲座、分组设计理念汇报、结构模型制作及专家点评等,让学员们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土木工程学科的魅力。
7月26日,开营仪式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A101举行。土木工程学院王浩祺副教授担任主持,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阮欣、招生办李国梁老师出席并致辞。阮欣副院长对学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分享了同济土木系建院历史及学科排名情况,同时展望了土木人的未来使命与研究方向,期望学员们能在此次活动中获得宝贵收获。随后,李国梁老师欢迎学员们参与本次活动,鼓励大家深入了解同济与土木,期待未来在同济相聚。最后,登峰计划项目组负责人辛欣老师,向学员们详细说明了活动期间的纪律与注意事项。
开营仪式后,土木工程学院王浩祺副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从“土木工程”到“智能建造”》的主题讲座,介绍了早期建筑到现代建造的演变,详细解析了智能设计、施工、运维及防灾等核心要素,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王浩祺副教授作《从“土木工程”到“智能建造”》主题讲座
随后,学员们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分组游览了西南楼、毛主席雕像及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加深了对同济大学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学员参观思南楼
学员参观振动台建筑模型
学员参观校园
晚间,学员们在冷华新教练的带领下开展了破冰活动。冷教练组织学员通过热身、分组设计团队标识、步步高积木挑战及达芬奇密码竞赛等环节,有效促进了团队协作与学员间的相互了解,为后续的研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员参与破冰活动
7月28日上午,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副教授潘玥为学员带来《土木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主题讲座,深入探讨了视觉、听觉技术及机器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展示了人工智能与土木工程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技术。
潘玥副教授作《土木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主题讲座
接下来,学员们在王浩祺副教授的引领下探访了STEM教学中心,包含未来设计、智慧感知、人机共融三大实验室。其间,学员们不仅领略了大学生竞赛作品与课程作品“擎苍”的风采,还通过AR技术直观体验了教学楼等建筑的图纸。潘玥副教授亲自上阵,精彩展示了机械臂的运作,而王浩祺副教授则耐心指导学员们亲手操作,实践探索科技魅力。
学员参观STEM教学中心
潘玥、王浩祺副教授为学生讲解机械臂
当天下午,王浩祺副教授深入剖析结构设计赛题,为学员们细致讲解了力学基础、桥梁知识及工程结构力学原理。他展示了比赛专用工具与材料,并强调了设计要点与安全规范,引领学员们亲手设计并制作桥梁结构模型,实践中深化理解。
王浩祺副教授为学员展示比赛所用材料
学员分组进行模型结构设计
王浩祺副教授及助教指导学员进行桥梁结构设计
随后,各小组依次上台,就桥梁结构模型的设计灵感来源、计算推导及设计方案进行了汇报。王浩祺副教授与朱劭骏老师,对各组的设计进行了点评,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宝贵建议。
王浩祺副教授点评
朱劭骏老师点评
学员分组进行结构模型设计汇报
此外,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贾良玖为学员带来《清明上河图上中国虹桥的传承与创新》主题讲座,介绍了桥梁结构的历史与多样性,并区分了土木与建筑的不同。讲座后,学员们分组进行了编木桥比赛,并学习了如何设计承重力强的纸结构模型。贾教授亲自示范并指导,学员们积极参与,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结构力学的理解。
贾良玖教授作《清明上河图上中国虹桥的传承与创新》主题讲座
贾良玖教授为学员示范如何编木桥
学员搭建木桥和纸结构模型
紧接着,学员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参观了抗震馆及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讲解员详尽阐述了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实验原理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实地学习机会。
参观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
讲解员为学员讲解建筑物的抗风设计
学员参观风洞实验室
结构模型制作尾声,王浩祺副教授与助教指导学员完成最终搭建。各组模型基本成型,进行最后精细调整。随后的加载实验由王浩祺副教授主持,按组号称重后,从重至轻加载,承重6kg即成功。最终,第十一组夺魁,十五、十二组获二等奖,一、十七、六组获三等奖;十二组摘得最佳创意奖,五组荣获最佳汇报奖。
学员完善模型制作
王浩祺副教授与助教指导学员
模型加载现场
模型称重
王浩祺副教授记录每组模型重量
学员分组模型展示
学员分组模型加载
7月29日下午,结营仪式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A001圆满举办,由王浩祺副教授担任主持。仪式上,王浩祺副教授为获奖学员颁发奖品,并总结了活动成果,相信通过本次活动学员们在力学与土木领域的知识有所增长,以及对大学与专业的拥有了深刻理解。他特别指出,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是学员们现在乃至未来的必修课。随后,登峰计划项目组负责人辛欣老师发表讲话,对学员寄予厚望,期待未来在同济重逢。
王浩祺副教授总结致辞
获奖学员合影留念
此次线下研学营的圆满结束,不仅让学员们近距离感受了同济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在组队完成结构模型设计中,提升了自身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中学和大学教育衔接开辟了一条创新的人才发掘与培育路径。